当前位置:首页 > 作品

开云体育全站app:从绘画中学摄影绘画艺术中的几位明暗对照法大师对摄影的影响

来源:开云体育全站app发布时间:2025-11-16 12:25:11

开云体育官方app:

  纵观西方绘画史, 不管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如何变化,但“光”这一因素贯穿始终。光的运用和表现在画面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很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布光方式,光是他们第一步要考虑的要素之一,因为光统领了整个画面。光几乎涵盖了绘画的每个方面,画面的构图、形状、明暗、色调、纯度、冷暖、空间、虚实、体积、画面的氛围、肌理……等等。

  在摄影中,光线同样是塑造画面、突出主体、营造氛围的关键要素。摄影师们从大师们的作品中能学习如何利用不同方向、强度的光线来表现物体和人物,通过光线的对比突出主体,弱化次要元素,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比如在人像摄影中,侧光、顶光等光线运用方式与伦勃朗在绘画中对光线的设置相似,能够塑造出更具立体感和个性的人物形象。此外,绘画中光影营造出的空间感和虚实效果,也启发摄影师在构图时注重画面的空间布局,利用光影创造出富有深度和意境的摄影作品。

  明暗对照法首先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到后来是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维米尔等。今天介绍其中几位对摄影很与借鉴作用的大师。

  卡拉瓦乔是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著名画家,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先驱。他的艺术特色是利用光线以获得画面的雕刻和戏剧效果,也用明暗表现法来创造真实的空间效果。

  他创造的强调明暗对比的酒窖光线画法,使得形体结实厚重,是对油画技法的一大贡献,他喜欢纵深感,又打破了文艺复兴绘画惯用的平列物体的手法。

  卡拉瓦乔对光线的组织和运用,聚光形成边线明确的明暗处理被后人称作“卡拉瓦乔样式”,即把物体完全沉于黑暗中,然后用集中的光把主要的部分突出来,使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形体结实厚重,构图十分简洁而单纯。

  他从不将人物置于阳光下,而是将其放置在一间昏暗的房间内,用高处垂直下来的光线照亮主体部分,而其余部分则处于深深的阴影中,进而达到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精准地揭示了卡拉瓦乔独创的光影技法——“酒窖光影法”。

  提到卡拉瓦乔,就必须提到著名的三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得主维托里奥·斯托拉罗,他非常热爱卡拉瓦乔的作品,甚至详细的钻研分析了他的每一部画作的光线手法,并将此运用到自己的摄影当中,形成独特的摄影风格。

  斯托拉罗拍摄的《现代启示录》结尾的那个段落,对白兰度只用一个灯打光,使他的半边脸隐没在黑暗中,非常典型的明暗对比的手法运用。

  达·芬奇是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全才,不同于卡拉瓦乔,他对明暗的刻画是细腻柔和的,是具有过渡性的,这一点从他最负盛名的作品《蒙娜丽莎》当中便可看出。

  达·芬奇开创的这种明暗表现技法叫做“渐隐法”,它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这幅画中,达·芬奇洒下一片柔和温暖的光,蒙娜·丽莎便有了明与暗的渐变。在她的面庞上,我们看见的不是用清晰简洁的轮廓线条勾勒出来的眼睛、鼻子、嘴巴,而是由明亮自然过渡到阴影的形状,以致在二维的平面上营造出三维的立体效果,让我们始终相信蒙娜·丽莎是活脱脱的一个真人。

  谈到伦勃朗光,不得已提世界著名的荷兰画家伦勃朗。伦勃朗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他在作画时经常在人物面部采用强烈的侧光,使人物脸部一部分呈现出三角形阴影。这个阴影把人物的脸部一分为二,两者各不相同。

  在《月亮与狩猎女神》,“伦勃朗光”的运用更突出。画中女子的面孔基本正对着前方,一半明亮;一半由眉骨和鼻梁、颧骨外侧至下颚遮挡形成阴影,仅由眼睛下方颧骨处开始,形成一个向下的三角型光区。这也是“伦勃朗光”又被称作“三角光”的原因。

  通过光线在人物正脸和半侧脸上表达的不同,这种布光法赋予了画面时间感和环境感,修正了人物的脸型,突出了五官的轮廓重点,恰到好处地增添了朦胧的美感。

  光影是伦勃朗绘画的灵魂所在。在他的作品中,光影遵循自然规律又融入创作思想进行再加工。伦勃朗习惯利用光线的强弱对比,让画面充满节奏感和艺术性。他用较亮的光线强化主体部分,削弱暗部,使主体更为突出,形成强烈对比,实现光、色、形的高度完美。

  从光影的空间感来看,伦勃朗作品中的光影分布很有讲究。主体形象的突出部位受光,其他物体则虚化、色调较暗或处于阴影中。丰富的中间调子约占画面四分之三,最暗和最亮部分占四分之一。这种光与影的分配拓宽了画面空间维度,给人视觉上的厚重感,也让画面主次分明,强化了主题。在虚实对比上,他通过巧妙的光影设计,营造出虚实统一的艺术效果。尽管画面整体偏暗,但亮暗强烈对比让作品充满艺术感,阴影和中间调子的渐变,以及反光在空间中的穿梭,营造出动人心魄的漫射光感。

  宝总作为“上海滩的弄潮儿”伦勃朗光在他身上的明暗对比,强化了其的复杂心性。

  而在女性角色上降低光源高度是克制欲望的表达。拉长阴影,在面颊形成泪滴状暗区,暗示情感压抑。眼窝高光,侧强化眼神戏,传递未言之语。整体结合柔光滤镜,模拟90年代上海夜总会的迷离氛围。

  伦勃朗光除了在人物形象上塑造特点外,还在环境场景中也呈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歌舞厅场景中,采用了动态伦勃朗光:通过霓虹灯招牌镜面反射的反光,在角色面部制造“双重曝光”效果。环境光为人物形态加持,一种视觉诠释密码在其中。

  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和聚焦式光线,赋予画面以戏剧张力和心理深度,为艺术、摄影乃至电影提供重要的灵感源泉。

  光线度角斜射人物面部,在颧骨、鼻梁和一侧脸颊形成明亮的三角形区域,其余部分隐于暗部。这种光形如同雕刻刀,凸显面部轮廓与情感微表情。

  亮部与暗部的强烈反差(通常亮度比为1:8至1:16)营造出舞台灯光效果,使人物仿佛从阴影中浮现,增强画面的叙事性与情绪张力。

  光线不仅塑造形体,更成为传递人物内心世界的媒介:亮部象征希望、理性或外在自我,暗部则隐喻隐秘、情感或潜意识。

  乔治·德·拉·图尔是法国巴洛克和风俗画画家。拉·图尔以独特的刻画烛光下宗教明暗对比画和生活风俗画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作品也表现出强烈的明暗对照。不过,他是以蜡烛、煤油灯、火把等作为光源,且画作多表现夜间场景,故称之为“夜光画”,他本人也被称为“烛光画家”。

  在《新生儿》这幅画中,我们大家可以看见左边的妇女正用手遮挡烛火,烛光汇聚在婴儿的头部和两位妇女的胸前,映射出耀眼夺目的白、黄、红三色,也刻画出受光处坚实清晰的轮廓和块面分明的形体。而烛光照不到的地方,譬如妇女的头巾和背光部分的衣着,则和暗色的背景融为一体。在这样一个漆黑的夜晚,拉·图尔凭借一支蜡烛就让画面产生了如此强烈的明暗对照,也营造出肃穆祥和、充满爱意的温馨气氛。

  荷兰绘画大师约翰内斯・维米尔对光线的运用堪称一绝,这也是他被尊称为 “光影大师” 的重要原因。维米尔虽受到伦勃朗的影响,在对光的运用上依然是别具一格。同伦勃朗集中的强光不同,他喜欢画洒满整个室内的漫射光。这种光线非常柔和,通常来自左上方的窗户。

  在他的作品中,光线仿佛拥有了生命,灵动地穿梭于画面之中,赋予每一个场景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他热衷于捕捉自然光在室内的微妙变化,尤其是清晨或傍晚时分那柔和而温暖的光线。

  在《倒牛奶的女仆》中,维米尔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简朴而温馨的厨房场景 。一位健壮的女仆站在桌前,专注地将陶罐中的牛奶倒入碗中。桌子上摆放着面包、篮子等物品,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洒在女仆身上和周围的物品上,形成了柔和的光影 ,让整个画面显得格外温暖、舒适。

  《窗前读信的少女》是他非常著名的作品,描绘的是一名女子站在窗前认真读信的场景。只见阳光穿过被打开窗户的窗口照射进来,温暖柔和地洒落在少女身上,映照出少女读信时专注的神情和通红的脸蛋。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见少女的头发、衣袖、手指以及信笺边缘上闪烁着耀眼的点点光斑。同时,这和煦的阳光也弥散在室内各样的物品上,让窗帘、水果、盘子、毛毯都产生了明与暗的和谐交织。维米尔尤其钟爱运用柔和的自然光线表现女性在室内窗前的日常活动,让“读信”这件小小的日常不仅饱含着岁月的恬静,更充斥着诗意的美好。

  Tenebrism 是指图像中明暗区域之间的对比度特别高,可拿来营造强烈的戏剧感。